囫囵吞枣解释和造句

单字含义解释来自说文解字、康熙字典。 囫囵吞枣的近义词反义词

囫囵吞枣「hú lún tūn zǎo」:把枣子整个吞下去。比喻读书等不经消化理解,笼统接受。

拼音笔画字义
7〔~囵〕整个的、完全不缺,如“~囵吞枣”(喻学习上不加分析,不作消化理解,含糊笼统地接受下来)。
lún7见 〔囫囵〕
tūn7形声。从口,天声。本义咽下;吞,咽也。--《说文》;吞舟大鱼也。--《后汉书·杜笃传》注;吞长江。--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;与风水相吞吐。--宋·苏轼《石钟山记》;气吞万里如虎。--宋·辛弃疾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;又如吞炭(吞咽火炭毁嗓子);吞舌(闭口结舌不言);吞舟(吞航。吞舟之鱼,能吞舟的大鱼);吞刀刮肠(喻痛下决心,改过自新);吞牛(比喻少年气概豪迈);吞咀(吞食);吞下一条;鳝鱼;吞并,消灭掉;吞,灭也。--《广雅》;兼有吞周之意。--《战国策·西周策》
zǎo8会意。从双朿。朿,木芒。枣树多刺。本义枣树;枣,羊枣也。--《说文》;枣有十一名,羊枣其一也。--《尔雅》;衣巾落枣花。--宋·苏轼《浣溪沙》;枣树所结的果实;八月剥枣,十月获稻。--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;梨栗枣柿。--宋·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

囫囵吞枣解释:

囫囵:整个儿。把枣整个咽下去,不加咀嚼,不辨滋味。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。【示例】: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,与其~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,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。 ◎朱自清《论诗学门径》

囫囵吞枣造句:

1、老实说,我读《水浒传》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。

2、他只是把这首诗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了,至于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清楚。

3、读书就像品茶一样,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,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。

4、我们要认真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,切勿囫囵吞枣

5、理解肤浅是因为看书时囫囵吞枣,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,反复思考。

6、读书不能囫囵吞枣,而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。

7、有些道理必须深入思索,绝不能囫囵吞枣

8、这么重要的知识,学生还不懂,怎能囫囵吞枣地就略过呢?

9、你觉得你这样囫囵吞枣的做完这件事情会不会有收获呢。

10、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,不能囫囵吞枣

11、水子回到家,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。

12、像他这样循序渐进地学习,虽然成效可能较慢,总比囫囵吞枣、不求甚解要好。

13、上课学习不能半知半解,囫囵吞枣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。

14、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,不可囫囵吞枣

15、培训讲课有点粗糙,囫囵吞枣,还得回家好好研究。

16、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,提倡积极思考,反对不求甚解,囫囵吞枣

17、读书不能囫囵吞枣,要读到内涵,读到中心才能读好。

18、每次我看到新的东西,我先是囫囵吞枣,然后在细细琢磨。

19、小明回到家里,把老师发的家长信囫囵吞枣的看了。

20、你看四大名著的时候一目十行,随便浏览的话无异于囫囵吞枣,是没有效果的。

21、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要仔细琢磨,深刻领会,千万不能囫囵吞枣只学皮毛。

囫囵吞枣故事:

有几个人闲来无事,在一起聊天。一个年纪大的人对周围几个人说:“吃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,不过,吃多了的话是会伤脾的。吃枣呢,正好与吃梨相反,吃枣可以健脾,但吃多了却对牙齿有害。”人群中一个呆头呆脑的青年人觉得有些疑惑不解,他想了想说:“我有一个好主意,可以吃梨有利牙齿又不伤脾,吃枣健脾又不至于伤牙齿。”那位年纪大的人连忙问他说:“你有什么好主意,说给我们大家听听!”那傻乎乎的青年人说:“吃梨的时候,我只是用牙去嚼,却不咽下去,它就伤不着脾了;吃枣的时候,我就不嚼,一口吞下去,这样不就不会伤着牙齿了吗?”一个人听了青年说的话,跟他开玩笑说:“你这不是将枣囫囵着吞下去了吗?”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,笑得那个青年人抓耳挠腮,更是傻乎乎的了。这个年轻人自作聪明,如果按他说的办法囫囵吞枣的话,那枣子整个地连核也吞下去了,难以消化,哪还谈得上什么健脾呢?我们学习知识也是这样,如果对所接受的知识不加以分析、消化、理解,只是一味生吞活剥,那是得不到什么收益的。

囫囵吞枣出处:

宋·圆悟禅师《碧岩录》卷三:“若是知有底人,细嚼来咽;若是不知有底人,一似浑仑吞个枣。”

囫囵吞枣相关名字:

名字在线测试

性别:
开启真太阳时-准确计算出生地生辰
请输入正确名字
请选择省市
请选择性别
请选择出生时间,时分默认零点~